《红土地上的故事》之恩施县苏维埃的活动

恩施 更新于:2025-10-14 11:56
  • 悠然564
    红土地上的故事》之

    恩施县苏维埃的活动

    田和平 张思楚

    青石苔痕接瓦檐,土墙木柱记流年。

    秋风漫卷长街巷,犹见斜阳照旧烟。

    位于湖北省恩施市新塘乡双河社区上坝老街深处,是一处承载着湘鄂边革命烽火的历史地标。从乡政府驻地向东南行进15公里,在海拔1540米的群山环抱中,这座占地500平方米的旧址静默矗立,虽仅评定为县级保护单位,却是湘鄂西革命斗争中不可或缺的历史见证。

    旧址所处的双河地区,山高林密,地势险要。1933年初春,贺龙率领的红三军重返湘鄂西,以鹤峰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发展苏区。当年2月,红三军七师在师长叶光吉、政委盛联均指挥下,在恩施东乡一带连续击溃地方团防傅卫风、冯玉墀部,为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扫清了障碍。这三个月的军事行动不仅收复了失地,更在当地贫苦农民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。

    1933年5月11日,成为恩施革命史上值得铭记的日子。在红军代表郭延卿、余绍权的精心组织下,恩施县苏维埃在当地开明士绅黄敬堂的宅院中正式成立。这座土家木结构建筑,以三间正屋、两间厢房带一侧偏水房的独特“钥匙”形布局,见证了苏维埃政府组织机构的完善——张家政当选主席,康先成任副主席,唐方善担任秘书长,同时设立了事务长、土地委员、游击大队长等重要职务。红军还特别派遣陈振文、吴常逢作为常驻指导,确保新政权的运转。

    新生的县苏维埃政权迅速展现出强大的组织能力。其管辖范围涵盖游击大队和10个区苏维埃、56个乡苏维埃,形成完整的行政体系。更令人瞩目的是,贺龙元帅曾两次亲临双河指导工作,与关向应同志同住在正房右间。在这间不足20平米的房间里,他们共同谋划湘鄂边苏区的发展蓝图,制定土地革命的具体策略。

    在短短两个月的运转中,县苏维埃取得了显著成就:成功击退反动团防对双河苏区的多次进攻;将没收的地主豪绅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;组织群众向鹤峰麻水红军军部运送粮食食盐3万余斤;还将收缴的40匹洋布制成军服支援红军。这些务实举措,使苏维埃政权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真心拥护。

  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县苏维埃在木城乡附近修建的营盘堡炮台遗址至今犹存。这座坐落于山巅的军事设施,视野极其开阔,方圆50里尽收眼底,其保存完好的土墙仿佛仍在诉说着当年的峥嵘岁月。该遗址的选址充分体现了革命先辈卓越的军事眼光。

    从建筑特色看,旧址原为典型的土家四合天井大屋场,屋前设有院坝天井,后遭土匪焚毁,经原状维修后仍保留着基本格局。这座建筑最初为黄敬堂所有,现由其子黄子常继承。尽管产权属私有,但1988年9月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,一直由乡政府负责管理维护。如今,通往旧址的双新公路已然修通,为后人瞻仰这段红色历史提供了便利。

    恩施县苏维埃政权虽然存在时间不长,但在湘鄂边苏区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它不仅是土地革命在鄂西山区的重要实践,更体现了共产党人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。站在旧址前,我们仿佛还能听到当年分配土地时的欢庆锣鼓,看到运送军粮的支前队伍,感受到革命先辈为理想奋斗的炽热情怀。这片红色热土上的每一块青石板、每一根木梁,都在无声地传承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记忆。正是:

    燎原星火势难违,席卷东乡破敌围。

    血沃旌旗新宇立,志坚铁骨众心归。

    分田册籍安黎庶,裂土枪声震翠微。

    莫道征途多险隘,军魂淬处见朝晖。

    参考资料:《中国共产党恩施市历史》,恩施市史志办公室著,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12月版;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革命遗址遗迹总览》,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编,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年6月版
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