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夜盛君
“悲剧还是发生了!”湖北恩施,一女子热好油后,随手拿了个不锈钢碗,她盛放的过程中,碗突然炸裂,热油瞬间溅到女子腿上,疼的她大声尖叫,事后她才了解爆炸的原因,网友:玻璃碗也不能盛热油!
说起来也就一瞬间的事,听见那声脆响,她先是愣住,随即大腿一片火辣,油星子顺着小腿往下滚,混着厨房那股油烟味和金属腥气。她本能地把碗一扔,碗沿在地砖上砸出一道划痕,油沿着防滑槽流进角落,灶台边缘都是亮闪闪的一层。她拎起水龙头就冲,水哗啦啦,腿皮却像被针扎,手一哆嗦,花洒头还掉到水槽里,溅了一身。隔壁听到动静拍门,门口站了人,她喊了声“别进”,却又忍不住吸冷气。这段经过后来是她自己、隔壁阿姨和急诊记录拼起来的,讲述的人站在旁观的位置,只是照着当时的节奏把事儿理顺。
她咬牙先把煤气关了,踮着脚在冰箱里摸出一袋冻玉米粒,隔着干净毛巾敷在大腿外侧,边打车边看时间,灶上的汤还咕嘟咕嘟。车来得不算慢,司机看她小腿上沾了油点,递了张纸巾,她摆摆手,心里乱成一团,只想着孩子作业还没收、饭菜还在锅里。急诊室的灯白亮亮的,护士让她先用流动水冲一会儿,再给她上了湿敷,叮嘱别抹牙膏这类土办法,别让水泡破。她看着皮肤一片红里带白,心里直打鼓,想想刚才那一瞬间,整个人像丢了魂。
医生看了看创面,问了过程,提醒她别再把滚烫的东西随便倒进不明结构的容器里。她这才知道那只亮晶晶的不锈钢碗是双层的,中间封着气,边角可能有点缝,遇到很高的温度,里外温差一拉扯,压力往外顶,哪儿薄就哪儿炸。医生指了指墙上的小海报,上面画着厨房烫伤急救四步,冷却、脱离、覆盖、送医,简单得很,她却以前没放在心上。她想起网上那些“厨房小妙招”,动不动就教人省事,真到自个儿身上,省的不是事,是命大的运气。她嘟囔着“早知道就让它在锅里多待会儿”,心里那股懊恼翻来覆去。
回到家,厨房已经有了那股熟悉的油腻气,她拿纸巾一擦,墙砖上的油膜像一层蜡。地上的碗翻在门槛处,碗底沿有一道细细的开口,像被人从里头顶开了,边上还有水汽烫过的发黑痕。她把锅端到一边,重新把灶台和地砖擦干净,顺手在手机上搜了一个耐高温的滤油罐,备注里写着“可直接盛高温液体”,又给自己设了个备忘:炸完东西先别动锅。晚饭她就简单做了个素面,孩子嚷着饿,她用手背试了试汤碗温度,才敢端给他。她没和家里人多说,只把那只碗收进了角落,算是给自己留个记号。
消息很快在小区群里传开,照片一丢,群里炸锅。有人说家里的玻璃耐热,后来又补一句“算了,还是别冒险”,有人晒出自家的搪瓷大缸,说老一辈都是这样收油,慢慢来,别急。物业发了个小贴士,提醒厨房安全,别用密闭夹层装高温油,非要盛就让它降一降温,最好专用器具。她看着这些话,脑子里蹦出一个词儿:别贪快。外婆的老厨房只有两个铁锅,一个高一个矮,她老人家炸完总把火一关,靠窗把锅放着,风扇哗哗转,等手背碰上不烫了才倒进陶罐,这些旧规矩一点不花哨,却稳。
第二天,她路过小卖部,瞄见收银台边摆着“防烫贴”和小喷雾,她顺手拿了两片带回家放抽屉,像是给自己吃个定心丸。做饭时她把炉台清了一圈,把热油的活儿排到最后,锅里响了几下,她关火,定了个五分钟的计时器,抱着手臂靠在窗边站一会儿。等那股热气散下去,她再拿滤网勺着倒进新买的壶里,听着油细细地流进容器,没有乱响,也没有心慌。她不敢说自己就此变得多会过日子,不过这种不急不躁的节奏,确实让她心里塌实。说到底,家务活儿本就不是比速度的事,能少点折腾就算赚。
就为省一口锅真值得冒这么大险吗?
